最新动态

高适一首名作《咏史》,借古讽今,深刻含蓄,令人感慨

唐代诗人高适(约702-765),字达夫,又字仲武。沧州渤海(今河北沧县)人。

高适是一位家境贫穷,长期困顿,拓略不拘,胸怀王霸大略,傲岸自负,气质慷慨的诗人。

他曾两次入京求仕不得,天宝时被举荐为封丘县尉。后漫游河西,为哥舒翰掌书记。后任淮南、西川节度使、谏议大夫,官终散骑常侍。时人称“高常侍。”

他熟悉军旅生活,多写边塞诗,内容丰富,有歌颂士兵的浴血奋战,有揭露边将的腐败无能。诗风雄健豪迈,讲究韵律对仗。与岑参齐名,并称“高岑”。有《高常侍集》传世。

图片

今天诗文与您分享一首高适的名作《咏史》,借历史故事而发,深刻含蓄,令人感慨。

咏史

【唐】高适

尚有绨袍赠,应怜范叔寒。

不知天下士,犹作布衣看。

这是一首抒情诗。作者借历史上范睢和须贾的故事,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情怀,鞭挞了不识人才的平庸之辈。

诗意大概是:须贾拿粗厚的丝织衣袍送给范睢,应该是同情他的困境。只是须贾识别不了治世的奇才,仍然把他看成是普通的寒士平民。

图片

​​

诗的上联“尚有绨袍赠,应怜范叔寒”,这是一个历史故事。范叔指范睢,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记载:  战国时范睢为魏国大夫须贾做事。一次跟着须贾出使齐国,齐王看重范睢的才能、赐给范睢十金和牛酒。

须贾怀疑范睢暗通齐国,就私告魏国宰相。魏相就派人凌辱范睢,范睢差点被折磨死。他装死逃到秦国,改名张禄,游说秦昭王获得赏识。被拜为相,征伐诸侯,威震天下。封于应(今河南宝丰西南),称应侯。

魏听说秦国要讨伐韩、魏,就派须贾出使秦国。范睢听说须贾来了,就私下里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去见须贾。

须贾见到范睢十分吃惊地说: 范叔你还好吗?  范睢答: 好! 

须贾又问: 你是来秦国游说的吗? 范睢答: 不是。以前得罪于魏相,所以逃到这里,怎么敢游说呢? 

须贾再问: 你今天来有什么事? 范说: 我受雇佣为人劳作。须贾可怜他,留他一起吃饭,说: 范叔贫寒到如此地步啊! 须贾就拿了一件粗纺的丝绸袍子赐予范睢。

后来须贾知道范已做了秦的宰相,便肉袒请罪,范睢没处死他,说: 之所以没有判你死刑,是因为你赠了我一件绨袍,说明你还有一点点怜悯之心。

下联“不知天下士,犹作布衣看”,发表议论,说须贾不知道范睢贵为秦相,仍把他当作一般百姓看待。这里是讽刺须贾虽有怜悯寒士之心,却无识才的眼力。其实诗人是借此抒发自己对当时朝廷用人的不满。

图片

高适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。直到唐天宝八年(749),四十六岁之际。才由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,应有道科,中第,并授予了一个小官“封丘尉”。一般文人得到这个职位大多会辞职不干,因为这是一个逢迎上级,鞭挞百姓的活。六年后,杜甫就曾果断拒绝赴任河西县尉。杜甫在诗中写道:“不作河西尉,凄凉为折腰”。

高适担任这个官职,心中也有说不尽的苦。他在《封丘作》诗中写道:“拜迎长官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归来向家问妻子,举家尽笑今如此。”他在诗中感叹道:“我本渔樵孟诸野,一生自是悠悠者。乍可狂歌草泽中,宁堪作吏风尘下?”不甘之心,已然跃然纸上。三年后,诗人终于辞去了封丘尉,从军去了。

高适一直自以为是“天下士”,没想到四十九岁了,却还只是个“封丘尉”。于是,他通过写战国时期须贾“绨袍赠”的故事,来比喻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、重视的悲愤情绪。表面看这是一首“咏史”诗,实则上则是借“咏史”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平。

诗人借此典故,反映朝廷轻贤能重亲侫的社会现象,当然也是对自己未受赏识的慨叹。

图片

这首诗虽是叙事加议论,但简洁有力,充满激情。“尚有”“应怜”“不知”“犹作”用词十分讲究,下笔有力,“尚”含蓄地隐藏了赠袍之前的许多故事,“犹”说明至今仍是有眼不识人才。

短短一首绝句,有史有论,深刻含蓄,愤慨之情溢于言表,令人同情,引人共鸣,很能表现诗人的功力,实为咏史诗中的绝妙佳作。

~END~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问鼎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